朋友圈诞生十年后,可能还有一些你还不知道的真相。
作者 | 郑悦
编辑 | 郑轩
近日,意识到微信朋友圈要发布10年,极客公园创始人张鹏和微信创始人张小龙在微信上聊了很久。
“听上去,张小龙觉得这个功能最让他满意的地方之一就是,它已经稳定运行了十年,一经推出,几乎没有提升的空间。”张鹏总结道。
2012年4月19日,微信4.0版上线朋友圈功能。在今天的升级日志中,依然能找到当时的描述:“拥有一张漂亮的相册,在相册里记录生活,支持照片分享到朋友圈,让微信通讯录里的所有朋友都看到,评论和喜欢。”
在过去的十年里,互联网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微信月活跃用户突破10亿,成为中国互联网世界的基础设施之一。除了基本的交流功能外,朋友圈已经成为微信系统中最活跃的功能之一。
极客公园了解到,目前每天有7.8亿用户进入朋友圈,1.2亿用户发布朋友圈,超过2亿用户设置朋友圈仅三天。根据微信最新公布的月活跃用户12.68亿,每10人中,就有1人每天至少发一个朋友圈,6人就是不看。
十年过去了,朋友圈本身确实“变化不大”。今天发朋友圈,或者刷朋友圈的经历,和十年前没有本质区别。从更新频率也可以看出,变化很小——近十年来,微信日志中关于朋友圈的更新只有15次,最近一次是在2018年。
但近十年来,朋友圈也“变”了不少。十年前,我们关心一个人的现状,打电话求助。如今,很多人的第一选择是翻看自己的朋友圈;十年前,我们表达了对一个公共问题的关注。拉了几个朋友用青梅烧酒,今天转发朋友圈;甚至最近,一位HR朋友在聊天时告诉我,现在我了解了应聘者的性格,加微信浏览他的朋友圈,他就成了HR的“基本功”……
今天是朋友圈的十岁生日。值得一提的是朋友圈的“变与不变”,以及这些细节背后微信团队可能会怎么想。
01 不断的朋友圈
在偶尔私下与张小龙交流的极客公园创始人张鹏眼中,朋友圈之所以能十年不变,可能是因为张小龙对朋友圈功能的目标设定不同出乎大家的想象,而且,这十年来,产品没有变,因为这个目标没有变。
“我记得张小龙曾经在私聊里说过一句话——朋友就是我们看到的世界,这句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一直认为朋友圈的起点可能就是源于此。”
张鹏觉得,正是因为张小龙对用户有如此独特的理解,朋友圈本质上是至少需要实现“对朋友有效社交”的工具。个人是有意义的。而这并不是为了用户粘性、时长、分发能力等。这决定了朋友圈这几年变化不大,因为最初的目标已经实现了,而目标本身在十年内没有变化年。
微信最初是一个 IM(即时消息)工具,朋友圈是在微信推出大约一年后推出的。张小龙曾经说过,他的想法很简单:微信除了基本的交流功能外,还需要更多的社交,可以实现朋友之间互动的功能。
沟通交流是人们的社交需求之一,但能在一天内直接发消息的人却很少,能一对一聊天的人就更少了。但人们需要维系的朋友远远超过每天直接聊天的人数。一对一的会议并不能满足所有人的社交需求,这也是为什么人们会去线下聚会,以更有效的方式维系关系。
互联网也是如此。交流并不能满足所有人的在线社交需求,还需要另一种互动场景,这也是空间成功的原因。空间验证了这种交互需求的存在。在此基础上,微信更进一步,推出了更高效的维护社交需求的产品,即朋友圈。
朋友圈的英文名称是“”,用户分享自己在某个时刻(当前时刻)的状态,供您的朋友查看和互动。这款产品的设计并不复杂,与 的类似,但又有所不同。在张小龙看来,朋友圈应该是个人时刻的亮点之一。
科技评论作者潘鸾曾与张小龙就推特输入框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从历史上看,这个输入框有两个定义:你在做什么和在做什么,前者更社交,后者是媒体。潘鸾认为朋友圈更多的是社交,但与推特不同的是,这款产品的基础不是“你在做什么”,而是“你看到了什么”。这就是为什么在 中发布的内容的图标是相机 - 立即为您看到的内容拍照。在微信团队设计朋友圈的理念中:你发布的内容代表你当时的状态。
朋友圈诞生时的团队工作记录|微信派
在展示内容时,朋友圈可能会参考推特和朋友圈的时间线,仅按时间顺序显示朋友在朋友圈中发布的信息。其实大约五年前,微信团队内部就有讨论过,要不要像这样按优先顺序做,加广告也方便。
但这个想法据说被张小龙拒绝了,最重要的原因是无法分辨出哪个人对用户更重要。你可能昨天刚加了一个朋友,他对你很重要,但是系统里没有这个人的数据;你也不能通过聊天的多少来评估你是否关心一个人。你可能真的不在乎聊天最多的人,也可能不在乎聊天少的人。按重要性排序可能会导致用户丢失很多对他来说很重要的人际信息。
只有时间是最公平的。公众号、视频号、微博、抖音等社交产品都会按照粉丝数量和定位进行排名,但在朋友圈里,每个朋友都是平等的,只有一个时间线。用户花很多时间浏览朋友圈,不是看里面最重要的内容,而是看这些人在做什么。
除了内容和展示方式之外,“好友”是朋友圈的第三大特色,这也是这款产品与微博最大的不同之处。
朋友圈有一个开创性的特点:任何内容的可见性都仅限于朋友之间的可见性。比如在评论区,你可以看到A和B在聊天和回复,但是你必须和A和B都是朋友。这其实是用户在使用朋友圈时考虑隐私的一种社交心态。
这个想法的灵感也来自于线下社交网络。如果没有互联网,现实世界实际上是由我们认识的朋友组成的,因为我们对这个世界的了解是这些朋友告诉你它是什么样子,或者朋友看电影。这本书会告诉你它是什么样的。大部分信息来自朋友或朋友的推荐。
人人网这样的产品让用户可以看到好友的好友和好友之间的互动,看似扩大了社交链条,但实际上也破坏了社交关系的私密性,从而降低了部分用户的互动欲望。可能很多人在PC时代都有过类似的经历:当大家评论朋友的消息时,被很多不认识的人看到和传播,尴尬到不敢发帖;或者他们拜访了一位异性同学。空间被一些不熟悉的人看到,用来哄。
但是,将朋友圈的范围限制在已添加的朋友范围内,这种隐私保护看似降低了内容传播的效率,实则让更多的用户放心分享,将社会压力降低到一定程度上,激发内容。分配。这不是朋友圈设计的初衷,但分享是社交场合的一种自然属性。人们通常与朋友聊天,无非是交换信息,然后再次传达信息。所以,今天的朋友圈内容链式传播,归根结底是一种产品设计。在这个概念下,一个自然的结果。
朋友圈的核心是看朋友看什么,但用户看的是朋友,而不是朋友发布的内容。其实,好友发的内容是否精彩,根本就无所谓。朋友圈突出的是社交,朋友本身的头像和名字,而不是朋友发的内容,这也是为什么很多朋友发的视频和链接,用户不点击就直接点赞的原因。这时候是社交,不是喜欢内容。
可以肯定的是,在张小龙眼里,朋友是朋友圈的基石,而不是内容。这也是为什么抖音有内容、有流量、有朋友,但刷抖音的“朋友”却找不到刷朋友圈的感觉。
02 朋友圈的变化

说完朋友圈的变化,再来说说朋友圈的变化。
十年来,朋友圈的变化主要有两点:一是内容媒介的变化,增加了纯文本和视频;另一个是增加了一系列与隐私相关的限制。前者是顺应时代发展而主动调整,而后者则是被用户强行改变。
瞬间更新近十年历史↓↓
让我们谈谈媒体的变化。朋友圈一开始只能发图片和链接,这也是张小龙设计这款产品的理念:分享你此刻所看到的。
最早的朋友圈不能只发文字。张小龙认为,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营销微信加好友软件,直接写一个观点或者描述一个场景,带一张照片或者转发一个链接,加上一个简单的评论,对大多数人来说更容易。所以第一个版本没有文字。
这也符合微信一贯的理念。作为十亿用户的产物,微信的功能从来都不是为了满足那5%或1%的需求,而是为了方便大多数普通人的使用。但是朋友圈发布后,张小龙还是觉得需要发短信的人少,组织文字的能力更强,所以才开通了这个功能。
不过,为了避免新功能对不发送纯文本的用户造成影响,微信将此功能设计为彩蛋:需要长按拍照键才会出现。这种设计背后的逻辑是:由于一小部分用户更有能力,探索更深层次的入口发布不是障碍。那些只想发送文本的人总是可以找到这个条目。虽然原本是彩蛋设计模式,但最终变成了常规功能,自然过渡。
另一个功能变化是视频。这种变化更重要,但背后的逻辑却相当简单。朋友圈最早是在2014年微信6.0版本的更新中开始支持分享视频的。最初只能发布6秒微信短视频,后来逐渐发布时长,本地相册和视频被允许分享。没有,甚至是来自其他平台的视频。
本次更新主要是为了适应时代的变化。视频也是用户此刻看到的,符合朋友圈最初的设计理念。然而,2011年微信刚出现的时候,中国还处于3G网络时代,流量限制了视频分享的体验。随着2013年中国4G的引入和移动互联网视频时代的到来,微信作为基本社交工具,逐步解锁了各个产品层面的视频功能。
除了媒介的变化,加强隐私保护是朋友圈十年变迁的另一条线索。这种变化的本质是微信产品运营团队与朋友圈功能滥用的长期对抗。
朋友圈的发展伴随着极具价值的社交货币。比如上面提到的内容链式传播带来的流量价值,个人在职场和社会中基于朋友圈的价值判断。就像一个未被发现的宝藏,越来越多的人在其他地方使用朋友圈:微商、游戏、App引流、工作圈、操作假人等。
朋友圈是一个社交场域,这些非社交功能给很多用户带来了困扰,带来了巨大的社交压力。对此,近十年来朋友圈的更新大多是为了给用户提供拒绝打扰的权利,也就是减轻用户的压力。
允许好友查看朋友圈范围
比如2017年的更新,半年可见,三天可见。如今,超过2亿用户将其设置为三天可见,占微信用户总数的1/6;朋友圈的保护延伸到微信的其他功能。比如添加好友时,可以直接选择是否查看/允许查看朋友圈。
还有最近微信更新的状态,深藏在微信中,也可以理解为朋友圈缓解社会压力的一部分,因为它的目的是给用户近乎纯粹的自我表达,一个有点像自言自语,不一定是给朋友看的。
微信团队有一个产品理念,就是不给一个功能附加多个目标。前面说过,朋友圈有很多变化需要跟上时代的步伐,比如状态,比如通过加微信来判断这个人是否应该放开朋友圈,从而去除地址之间的强关联书、朋友圈等,都在朋友圈外增加新功能,试图解决朋友圈的问题。
从某种意义上说,与过去十年滥用朋友圈引发的各种问题的对抗,也是微信产品应该尽可能保持不变,但有所作为的地方。
许多互联网人都是伟大的产品经理,技术专业,但大多是社会学和心理学的业余爱好者。所以创造一些对世界有意义的东西,但随后逐渐失去对产品的控制。
“张小龙在创建了微信和朋友圈之后确实还在做事,他做得最好吗?在中国可能至少有1亿人可以为朋友圈提供建议,但我最关心的不是功能,而是张小龙,目标是什么?张鹏说道。这些社会学意义上的功能变化值得思考。
03 “限制”是张小龙最大的误会
张小龙在2021微信公开课临演讲 | 微信
谈到张小龙和他创建的微信,曾经有一个形容词:克制。
不过根据极客公园的说法,张小龙本人并不认同这种说法。在2019年的微信公众课上,他曾公开表示:很多人说微信很“内敛”。但其实这并不是克制的结果,本质上是因为微信一直在遵循一个好的设计原则,所以我们不会做很多影响设计美感的事情。
克制的本质是一种情绪压抑。很多人把微信在商业化和功能设计上的审慎视为张小龙和微信的克制,但在张鹏、潘兰等与张小龙有直接交流的朋友眼中:克制是结果的表象,而不是张小龙追求的初衷,他真正追求的是理性。
朋友圈就是这种“理性”的产物。如前所述,朋友圈的初衷——“朋友就是你看到的世界,你需要运营和维护”,所以微信创造了一个满足用户与朋友互动的社交场景。之所以不允许好友关系之外的人看到用户和好友之间的互动,以及好友圈之所以不按优先级排序,一系列功能的设计就是为了营造更好的互动环境。至于让朋友圈的内容打破“圈子”营销微信加好友软件,更容易商业化,这些在与合理的产品目标相冲突时,都不是考虑的问题。
还有一个细节:朋友圈点赞需要两层操作——先点右下角的两个点,然后点赞。这种设计的本质是防止滑动朋友圈时的误触,增加人们的社交压力。而很多产品都在追求交互的简化,比如B站的一键三连,而空间的一大特点就是轻松“刷”点赞。
从商业化的角度来看,张小龙在“理性”上也很执着。例如,广告是刷朋友圈过程中唯一使用算法排序的地方。在每个人的朋友圈中,一天广告的最大数量为5次,每次都会出现在第四位左右。
朋友圈的商业化在这个逻辑中非常谨慎地使用了权力。广告在朋友圈上线一年后出现。2015年,朋友圈以按时间顺序将品牌插入朋友圈的形式添加广告。极客公园了解到,如今的朋友圈广告每天可以为微信带来1亿的收入,但相比其他平台每年1000亿的广告收入,很多人觉得自己做得并不好。
但这到底是不够激进,还是广告不够?形式不够强?还是因为用户匹配算法有问题?微信内部消息称,张小龙认为是后者。也就是说,他觉得朋友圈一天发5条广告的上限不是问题电脑自动微信加人软件,但准确度和有效性才是需要解决的问题。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合理的解决用户的问题,也解决我们自己的问题。
微信的强大来自于用户,来自于功能设定的目标,真正满足了用户的需求。所以这个权力其实不只属于微信,也不只属于腾讯,而是一个去中心化的,每个人的权利。不追求用这个中心化的权力来解决自己的问题,而是坚持“理性”的思考,这或许是这十年微信没有变得臃肿和“可恶”的一个重要原因。
张小龙曾说,“这十年,微信增加了很多功能,我很庆幸现在的微信几乎和十年前的微信一样简单。虽然功能比十年前多了很多,但这些“功能,它已经是最简单的使用方式,因此增加的复杂性会很小。简单易用,尤其是当一个产品被十亿人使用时。”
“走过十年,依旧如初见。” 应该是微信团队最引以为豪的部分。
(实习生周爱林对本文也有贡献)